【志愿服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基因永赓续,奋起扬帆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团队采访退伍老兵与老党员

编辑:本科生宣传员  预审:刘玉艳  终审:严宏 

6月24日上午“红色基因永赓续,奋起扬帆新征程”社会实践团队赴芜湖市弋江区澛港街道柏庄社区采访退伍老兵奚邦松。


18006


奚邦松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在奚邦松家中,实践团队成员向其详细了解了收入、健康状况及相关政策的落实。他直观地描述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兵的‘苦’日子一步步走过来,直观感受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时常能获得幸福感”。随后,奚邦松向团队成员讲述了自己的服役生涯,1974年1月光荣入伍,此后一直在天津服役,1980年1月退伍后回到芜湖成家立业。他说:“当兵的时候年轻,什么都想干。一心只想着报效祖国。”在讲述过程中,奚邦松反复提及1976年7月23日早上3:42这一时间点,细数亲历唐山大地震的过程,提及死难的同胞和牺牲的队友,几度哽咽落泪。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问及退伍后与战友的联系情况,奚邦松小心翼翼的从卧室拿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聚会留念的衣服,表示虽不能时常相见,但经常梦到以前的战友,梦回军旅生涯。


18DA4


6月24日下午,社会实践团队芜湖市镜湖区汀棠街道长宁社区采访老党员汪贵。

采访时间定于下午3点,下午1点30分,团队队员赶长宁社区时发现,暑气炎炎中,汪贵爷爷已经在长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口等待。汪贵爷爷虽已88岁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据汪贵爷爷的讲述,1936年出生于南陵的山沟里,22岁时就已从事电力建设工作。“作为一个单纯的农村人,到了单位工作,感到骄傲、快乐,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工作、生活不断地磨练和培养着汪爷爷的党性,在工作中他如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F953


“不问地区,只问国家”是汪贵爷爷在入党后的真实写照。当提及他入党后的生活时,他目光如炬,坚定地说道:“社会主义让我们发生了改变,只要你跟党走,生活就有希望,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才会后继有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汪贵爷爷坚决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积极参加“支援大西南”,先后在云南、四川攀枝花等地参与国家建设,巩固后方,加强备战。在那个条件艰苦、资源紧缺的年代,作为一名党员,他扎根大西南,三年没有回家,吃苦耐劳,敢作敢当。“要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一路走下去。规规矩矩、兢兢业业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如是说道。

时代的浪潮不断向前,面对新时代的青年,汪贵爷爷表示,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节点,要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美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党中央看齐。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只有这样才能一代胜过一代,国家才会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21C8D


通过访谈,全体队员深刻认识到,两位受访者一直用实践践行着自己在军旗面前许下的诺言,用行动证明着自己对党的忠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存于安泰之邦,享于盛世之泽,更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彰显青春厚重而又绚烂之底色,方能不负小我、不负国家。

 

添加者:本科生宣传员 审核者:严宏 添加日期:2023-06-26 点击: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