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团成员采访了“中国好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繁昌县孙村镇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务宣讲志愿者徐孝旺老人。
团队成员见到徐孝旺老人时,徐老在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完成了一场志愿宣讲,一见到宣讲团队身穿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志的队服,徐老就大声说:“现在社会就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人!”话音未落,徐老顾不得休息,就邀请团队全体成员进入自己的休息室,和团队成员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徐孝旺告诉宣讲团队,他今年78岁了,1944年7月,他出生在中分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8岁那年,参加过“妇抗会”的母亲告诉他:“你的名字是谭震林司令爱人田秉秀给取的,谭司令带着新四军打退了日本人的入侵,保护了家乡免遭劫难,你要永远记住那些抗战恩人。”那时,徐孝旺由于年纪太小,还不了解具体的历史,但是从此却在心里便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1938年冬,抗日战争烽火连营,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队进驻繁昌,驻扎在中分村。1939年6月,谭震林与铜繁南妇委会宣传委员田秉秀(也就是后来的葛慧敏),在中分村喜结连理,从此并肩英勇作战。他们的故事在中分村一直流传了下来。
徐孝旺着手整理抗战文化史料始于1964年。当时,正值青春年少的徐孝旺,一面担任乡村老师,教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文化,一面利用空余时间收集新四军三支队的抗日故事,整理抗日将士物品。他整理到的第一个物品就是当年谭震林的夫人田秉秀给村民董思学的信。信中详细地叙述了她在中分村时和董思学结下的深情厚谊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还邀请董思学去北京做客。田秉秀的重情重义深深地感动了徐孝旺,他想,已担任着重要职务的田秉秀,远在北京,工作繁忙,还惦念20年前远在深山老林里的农村妇女,这样的部队,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老百姓去记忆、去颂扬吗?带着这样的情感和责任,徐孝旺日夜奔走在当年新四军三支队的活动区域。
半个世纪来,他自费搜集整理保卫村庄的抗日将士资料,采集民间记述、收藏抗日遗物。他带头出钱出力,以民间的力量建设了抗战纪念园,恢复重建了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保护了14位抗日将领曾经居住过的“故居”。他是长年的义工,风雨无阻地让抗战纪念馆每天免费开放,全心全意弘扬红色文化。2006年10月14日,在纪念园落成前,谭震林的女儿谭胜远来到了中分村。那天下午,谭胜远一下车,就看到了悬挂在村口的“中分人民怀念谭震林夫妇!”的大红条幅,谭胜远热泪长流,并向徐孝旺和村民们深深地三鞠躬。回京以后,谭胜远陆续寄来了40多张谭震林将军珍贵的照片,后被一一悬挂在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园的墙壁上。新四军三支队纪念园落成后,年过七旬的徐孝旺又化身义务宣讲员,每天早上8点都会准时来到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身穿洗得泛白的灰军装,腰间别着一副扩音器,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为大家义务讲解抗日将士故事。另外,他还进学校、进军营、下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
在徐孝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新四军三支队纪念园声名鹊起,孙村镇中分村这个古老的村落也格外引人注目。据统计,建园以来,他已义务接待约30万人次游客,现场讲解抗战历史七千余场次,将远去的战争鲜活地展现出来,让大家深受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