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奏响青春之歌——记阜阳市颍泉区周棚街道办事处殷溜社区选调生方永爱

编辑:梁齐军     

方永爱,女,19923月出生,安徽阜阳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班级文艺委员。20168月参加工作,现任阜阳市颍泉区周棚街道办事处组织办工作人员。

20167月,刚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的方永爱回到了她成长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安徽阜阳。在毕业前夕,方永爱报名参加了安徽省选调生考试,经过层层选拔,终于突出重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选调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她向颍泉区委组织部报到后,在周棚街道办事处组织委员张红友的带领下,怀着梦想和憧憬,踏上了周棚街道办的土地。

在参加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她是大家眼中勤奋努力的书记助理、锐意进取的共产党员、脚踏实地的组工干部、奋战一线的扶贫骨干,也是热情开朗的乡邻好友。多重身份的重叠,让她在奋斗的青春中迅速成长。

“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又是一名选调生,母校“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始终在激励和鞭策着我。时刻提醒我要严于律己、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积极实践。很庆幸自己能够服务基层,和百姓和谐相处、为群众排忧解难,对我而言是一笔十分宝贵的人生财富。”她笑着说。

不断学习,是人生的信念

刚刚从象牙塔毕业的方永爱,并不是一个只会抱着书本死记硬背、抱着电脑做表格的“书呆子”。大学期间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都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深知,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除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坚定的立场信念来作为自己工作信条、坚实的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为人民服务。

在用理论武装头脑方面,除了通过文件、书本、新媒体等方式学习最新的政治理论外,还自行研读《之江新语》一书,汲取书本理论知识,努力提高党性修养,并深入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基层工作方式方法上,她深知镇、村领导干部都是经验丰富的信息源,通过加强与镇、村干部的交流,向他们学习请教农村工作方法,加强对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实现自我提升。

努力工作,是人生的追求

方永爱所在的殷溜社区,成立了两个党支部、个党小组。经过与村干部进行交流后,她了解到,社区的现状与党支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做到以党建促攻坚,就要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深入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她是党建工作的“红旗手”。认真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规范“三会一课”,加强党员管理教育,开展党员排查工作,组织党课学习、党章知识测试、党员培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党员学习,并制作成特色简报,积极打造“党建简报示范点”。

她是脱贫工作的小能”。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她总结了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例如在为贫困户发放补贴、收益的时候,将村级扶贫专干上报的名单、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与镇级名单进行核对,保证信息准确性,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因银行打款失败需要重新登记信息的概率;在进行会议通知,除了分发表格、文,还进行必要的填表说明和用途说明,尽量保证将事情讲清楚、讲全面;在工作日志本上记录下工作注意事项,完成的打钩,未完成的在旁边标注下完成的时间节点。注重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工作方法,并将自己的工作方法与同事们交流。

她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认真对照贫困户帮扶要求,入户走访贫困户,核查扶贫手册,关注帮扶措施、成效,贫困户家庭信息变化等,做到“信息真”;注重原始资料、信息数据等各类材料,做到“收集全”;坚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整理归纳资料档案,做到“整理实”。

真心付出,为群众排忧解难

殷溜社区有26户贫困户家庭37人在校接受不同层次教育,其中学前教育9人、小学教育15人、初中教育6人、高中教育4人、中高职3人,方永爱积极对接区扶贫办和镇中心校,为不同学年段的贫困家庭学生申报营养改善计划补助、“雨露计划”中高职补助,并实时跟踪教育资助申报和打款进度。

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人口多,看病难成了脱贫的拦路虎,她积极宣传健康扶贫“351”、“180”医疗费用报补和“8579”、“1567”医疗费用再补偿的大好政策,帮助贫困户享受“351”政策67人次、报销288736元,享受“180”政策71人次、报销25764

贫困户房屋存在安全隐患,需要修缮和拆除重建,她积极联系村扶贫专干与镇危房改造办公室进行对接,共计修缮42户、新建11户,计补助资金435000贫困户住上了安全的住房,她的心里也就有了底。

贫困户家中有劳动能力但就业有困难的,帮助联系镇社保所申报公益性岗位,设立治安管理员、政策宣传员、河塘看护员计 28人,人均年收入6800元,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业45人,全年接受就业培训73

结合殷溜社区地处沙河洼地,境内沙壤土适宜花生生长的有利条件,方永爱积极为社区引种黑花生,并采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网上销售。通过这条在电子商务与贫困户、市民之间搭建的“最短高速公路”,为黑花生改进了营销手段、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销售地远达合肥、山东、江苏等地,且每公斤黑花生增加了0.5元的利润,每年的黑花生给社区贫困户增加了10多万元的收益。社区有16户贫困户靠种植黑花生实现精准脱贫,其余30余户具有花生种植技术的贫困户也打算通过种植黑花生脱贫致富。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服务基层已过四年。每每提到脱贫工作,方永爱就像被打开了“话匣子”。她说,作为扶贫一线的排头兵,为了工作确实牺牲了一部分休息时间,但是这些时间并没有被浪费,而是用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上,这些时间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和价值。看见群众脸上洋溢的喜悦,她笑了。

 

添加者:梁齐军 审核者: 添加日期:2020-06-02 点击: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