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走进凤阳小岗村,探寻农村改革新发展

编辑:本科生宣传员  预审:梁齐军  终审:梁齐军 

本网讯(文/陈欣悦 摄/何金金)四十多年过去,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今天又是怎样的光景?7月9日-7月18日,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凤阳县小岗村“观70年乡村巨变,扬小岗改革精神”实践调研团队通过开展参观纪念馆、访谈改革先锋等系列活动,用镜头记录小岗村的点滴变化,用纸笔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

翻开历史褶皱,还原人民的选择。凤阳县档案馆内的一份份会议记录以及纸页发黄的凤阳县志,清晰地记载着小岗村发展的每一重要节点;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呈现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宏观地展现出小岗村改革的重大飞跃;老一辈小岗人的朴实叙述,更真切地使调研人员领略了改革的艰难与困苦。在10天的调研时光里,队员们采用查阅原始资料、参观改革纪念馆、访谈改革亲历者、发放调查问卷、与村民亲切交谈等多样形式,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尽全力再现了小岗的奋斗历程。

小岗村因地形以岗地为主而得名,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它创造过“一夜跨过温饱线”的奇迹,却也难逃“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的窘境。站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沈浩书记用他六年的亲身实践,最终得出集约化经营改革才是当代顺应时势的正确结论,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小康之道。

看今朝,幸福生活

小岗村现已建成4300亩高标准水稻田,每年可生产出大量优质稻米。据调研团队了解,小岗村利用原料供给优势和政策便利,积极引进食品加工企业。现已有盼盼集团等三家大型食品企业入驻当地产业园,形成从原料到产品的食品产业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除了注重经济转型,小岗村还致力于改善交通、住房、文化、医疗等公共民生设施,提高村民幸福感。从前村民生病只能寻求无行医资格证的“赤脚医生”的帮助,或者自己驾驶交通工具赶往距离25公里外的凤阳县医院就医。如今小岗村不仅拥有自己的卫生室,实现大多数村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修建了柏油马路,开通与凤阳县城的城乡公交,实现村民全体入驻基本设施齐全的集中居民区。

在走访村民时,一位张奶奶就这样感慨道:“当年我准备嫁给我老伴时,全家人都不同意,就是因为小岗村实在是太穷了。但我最后还是来到了这里,因为爱情,也因为我相信小岗人的朴实和勤劳。现在看来,我的选择并没有错。”张奶奶说完还略带羞涩地望向了站在旁边的王爷爷,老两口开心的笑容就是小岗人幸福生活的最好印证。

望未来,小岗可期

“倾听村民的心声,回应人民的期待。”这是小岗村基层干部们信奉的理念,也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这些年来,小岗村坚持将村民发展需要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制定有自己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小岗发展规划。村委会下一步将创新工作思路,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办活办好产业园的前提下,开辟互联网发展新渠道。利用接受度高的“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扩大宣传力度,加强与“申通”、“韵达”等物流企业的合作力度,将有机稻米、小岗杂粮烧等特色产品卖向千家万户,开辟全国市场。“我们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平台、资金、智力“三大支持”,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机遇。相信有他们的加入,小岗一定会拥有更大突破。”小岗村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田啸如实说道。

10天的实地时光里,团队成员不惧夏日酷暑,深入田间地里观察农作物长势,走访集中居民区向村民普及国家惠农政策,参观盼盼生产车间感受现代化食品加工过程。虽然累,却不悔。队长朱颖在实践总结会上表示:“帮助人们了解小岗村,宣传乡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为乡村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这是大学生群体应尽的义务,更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添加者:本科生宣传员 审核者:梁齐军 添加日期:2019-08-03 点击: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