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赴凤阳县小岗村“观70年乡村巨变,扬小岗改革精神”实践调研团队访谈“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

编辑:本科生宣传员  预审:梁齐军  终审:梁齐军 

本网讯(文/陈欣悦 摄/何金金)访谈改革先锋,聆听模范教诲。712日,赴凤阳县小岗村“观70年乡村巨变,扬小岗改革精神”实践调研团队前往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曾获改革先锋称号的关友江家中,与他一起回顾小岗村的改革岁月,畅谈小岗村的美好未来。

调研团队在大包干农家菜馆里找到了关友江。他的头发已经发白,戴着一副金色边框的老花镜,但麦芽色的皮肤、稳健的步伐和爽朗的笑声都彰显出关老先生的健康与活力。在说明实践调研团队此行的来意后,关友江亲切地招呼队员们在他的身边坐下,开始述说小岗村的改革故事。他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岗村的改革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关友江的叙述,小岗村大包干改革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小岗村地处岗地,难以蓄水,自身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而自1958年起全国掀起浮夸风、共产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使原本农业基础较差的小岗村更加难以发展。在生存危机的压迫下,197812月的一个寒夜,小岗村十八户村民签订“秘密决议”,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但是,左倾思想的束缚以及国家政策的明令禁止令小岗村的改革难以维系。为了让改革能够继续下去,县委勇担责任巧命名,将包干到户称为大包干,巧妙地规避政策束缚。最后在许多人的努力下,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得到了合法身份,并在全国推广,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也广泛传播。关友江在讲述这段往事时,常常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不时用手指敲点桌面,眼中光彩奕奕。他最后说道:“小岗村能取得现有的成就,与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难以分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小岗村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也不会迎来如今的大好局面。”

在场的队员们被关友江的真挚言语深深打动,感触良多。成员们在他的带领下回顾了小岗村的历史性变革,体会了改革亲身经历者的心路历程,还接受了一场思想政治教育课,使队员们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添加者:本科生宣传员 审核者:梁齐军 添加日期:2019-07-16 点击: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