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安红旸 摄/王瑞瑶)“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为探索皖南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6月28日至7月5日,学院赴芜湖市“赓续红色基因,践行一学一做”红色文化宣讲调研团队走进市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社区等地,通过探访、调研、教学等形式,挖掘历史名人、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以及红色文化遗迹遗址所承载的革命信念和革命精神,探寻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红星闪耀青春颜,铭记历史创未来
以人为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史为鉴,知今知往,行之有据。亲历曾经事物,才可感知现今风采。赴芜湖市“赓续红色基因,践行一学一做”红色文化宣讲调研团队先后奔赴芜湖市博物馆、神山烈士陵园、安徽文化名人藏馆以及红梅新村社区好人馆,缅怀革命烈士,探寻“好人”事迹。在博物馆,一幅幅照片不语,却无不述说艰难的辉煌, 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努力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文化名人藏馆,一帧帧画卷无言,却让队员们神情振奋,犹如在聆听先辈教诲;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怀着虔诚的敬意,徐步上前,轻拂微尘,史鉴于眼而心鉴于时代变迁。队员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垂首肃穆,深切缅怀革命烈士,崇高的敬意与深挚的追思油然而生。在红梅好人馆,队员们领悟到要存善心、做好事、当好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伟大。
红色热烈而不张扬,深沉而不沉重,是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热血表达对后辈关爱的方式。赓续红色基因,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人文的温暖,结合时代的要求。这群走进红色的青年人必将使红色文化播撒四面八方!
先辈促膝话历史,革命信仰树心头
岁月可以抹平沟壑,但却洗刷不掉历史,反而将它镌刻在历史创造者们深深的皱纹里。在调研期间,团队先后前往三潭社区和红梅社区,拜访革命老兵,重温革命年代的厚重历史,挖掘那份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在这些革命老战士中,有的分享了自己曾在空军担任飞行员,并为新中国的空军国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事迹;有的讲述了自己不顾家人反对,解放后怀揣着理想和抱负成为一名解放军的故事;有的述说了自己参加援越抗美战争,为国际和平事业奋斗的经历……部队是一个培养人、锻炼人的地方,在军人生涯中,这些老人们都对党和国家饱含着深厚的感情,那是对那个年代艰苦环境下作战取得胜利的自豪与骄傲。老人们质朴的话语,使团队成员们仿若跨越时空,触摸到祖国曾经的累累伤痕。
用心倾听,这是一段寻访缔造历史老前辈的特殊礼赞;用情感怀,这是一束永不泯灭的爱国之光。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同样,他们的经历也汇成了历史之河,奔涌向前!
走访续红色基因,调研践“一学一做”
实践期间,队员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走访学校、超市、街道社区等地,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市民进行深入调研。进一步探究市区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认知态度以及认知来源,从而收集整理有效信息,积累实践经验,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根据采访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的不同,对“红色文化”进行耐心解释。虽然也遇到了困难,但大多数市民都积极配合,填写问卷,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出了建议。
实地发放问卷结束后,队员们对调研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根据问卷反映的现象发现问题,并进一步针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为更好地宣传红色文化献计献策。调查问卷的开展,传扬了红色文化,也为探寻更好的途径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童心向党沐春风,青春扬帆“政”启航
绵绵梅雨,实践不畏道路艰;灼灼七月,青年志当存高远。在香港回归20周年以及七一建党96周年之际,团队赴芜湖市汀棠街道红梅社区进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活动分为观影讲座、知识问答以及“我手绘我心”三部分。视频中革命家们铮铮铁骨、英勇就义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座的孩子们,他们清澈的眸子凝聚着一身正气,纷纷表示要热爱伟大的祖国,好好学习,长大后要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最后的绘画环节中,队员与同学们合力用彩色铅笔画出心中的五星红旗,表达了自己对党的拥护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愿景。
饮水要思源,为人不忘本。认知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发扬红色文化。确立红色方向,表于言而寓于行。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要做青春的桥梁,一边在延伸,一边在引领,青春无悔于谱写红色篇章!
“历史总是把最绚丽的色彩涂抹在青年身上”,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正需要当代大学生的传播与弘扬,青年学子要有历史担当,不辱使命、不负厚望。在新时期的路上,努力创新,奋发进取,为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谱写青春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