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霍晓涵 摄/杨蕴慧)我国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孔子主张“仁爱”,墨子提出“兼爱”,孟子强调“恻隐之心”,都是中华慈善思想的渊源,东汉以后许多地方出现了救济灾民贫民的“义田”“义仓”。自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逐步恢复发展起来。7月20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天津滨海新区“皖津相系,助力改革”调研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开发区发达街华纳社区服务中心的天津开发区慈善协会调研开发区慈善的发展情况。
采访交流期间,天津开发区社会服务志愿者协会会长、天津开发区慈善协会秘书长陈继红女士与我们交流分享了她多年的慈善经历以及对慈善的理解,她提出十九大报告提出“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给慈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入手,以甘肃贫困县为例子,从小到大,积少成多,变输血为造血。
对于当下的网络募捐的现象,她从协会自身出发分析,认为监管是关键,一旦慈善与利益挂钩就会出现问题,但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就可以带来更好的影响。对于协会的发展,她提出协会较早进入西部地区进行慈善活动,重点还是放在滨海新区,依托滨海新区外部的特殊条件,尽量辐射到外地,以慈善为引导,以商业为基托,不断发展。
最后,其负责人陈继红对师大学子提出寄语:希望师大学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感动,遵循内心,遵循最初的快乐,与慈善相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